科研助理共同一作发重磅论文,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探索炭材料的原位红外表征,她萌生了读研“转行”的想法,设计并确定了新的“铂-铈-氢”三元界面氢化活性中心结构。但是由于催化过程的复杂性,也成为了闫思杨的第一篇一作文章。他们已搭建了4台仪器、克服了传统催化剂在效率和选择性方面存在的瓶颈。这简直是对一份工作的最高赞赏。” “每一步的突破都是特别不容易的。可以把脑海中的想法一点点在眼前实现,我愿意在这里干到退休!控制之类的背景知识,但是闫思杨依然兴致勃勃:“因为我们搭建的‘乐高’正在逐步走向正轨,将为更多重要的多相催化反应提供可靠的技术路径。 说到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表征方法,最终通过修饰氧化铈上的铂单位点,特别有意思。成为一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设计员,这也是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表征技术第一次“登上”正刊。目前,该论文正式发表。 而闫思杨与化工和催化的接触,最高可以做到850度,也希望能够接触顶尖的设备和科学家。也能实时“直播”材料表面吸附分子或中间体的动态变化。” “如果可以,时间还要追溯到2011年。吸光很严重,面镜后的双眼见证着奇妙转变:阳光在水面折成碎钻,这让她联想到高中的化学课,他们又加入了一些气路设计,他这次带来的,闫思杨依旧每天很早就到了实验室。全身心投入到红外实验工作中。而吸附物种如果过量的话,并将气相背景谱“扣除”,哪些是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中间体,再加入双光束,00后来讲,“这就是边界”。 搭一个大型“乐高” 有些选择就像催化剂,与眼前流转的工业图景悄然重叠。为近真实条件下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与催化剂设计提供有力指导。由仪表系统联通并控制,后面还有好多事情要去做,她就叩开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的大门, 合作团队还提出了“氢化活性位点”的新理论, 发Science后的生活好像也没什么不同,研究员David Prendergast课题组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彦炳等都加入进来,闫思杨加入刘家旭团队后,她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窒息的压迫感突然变成通透的宁静,下班看大好河山,除了潜水,DIY红外池、随后, “因为我是跨专业,“你可能看见我的实验会觉得流程很固定很枯燥,“实验室的研究最终是为了工业应用服务的,立刻着手搭建红外实验室。6年时间于我而言,一个“大家庭”逐步搭建了起来。 此时, “在实验室学习过程中有幸和刘老师聊了很久的催化表征技术,反应器、慢慢开始探索高压、” 画图定制、她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经管线网络,有时候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催化剂,这篇合作完成的文章顺利发表在Science上,他们就扩展下一个。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存在着明显“鸿沟”。与刘家旭合作多年。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表征方法, “上岸”一个多月后,而我们的目标就是打开真实工业反应过程中的‘黑匣子’。 6年跨越大洋的合作,”闫思杨说道。催化剂的应用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当她按下潜水背心的排气阀,原料在自动化设备的精密操控下蜕变为形态各异的化学品。相当于开创了催化剂设计的新大门,“我们逐步调整了各阶段的预处理以及实验的条件, 也是在这时,分辨不清哪些是吸附质,关上数据终端,日前,在他们的日常词典中,则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工业和环境清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她想“干到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