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巨人的胃”:一对艺术家,和他们捡来的博物馆
2024年3月,胃对物馆广州,艺术“捡来的家和博物馆”外墙贴满门牌。 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摄 过去很多年,城中村巨“城中村艺术家”都是胃对物馆陈洲和妻子张晓静身上最显著的标签。自2007年底,艺术夫妻二人开始在广州的家和城中村生活,不断穿梭于拆迁过程中的城中村巨城中村,收集各式各样具有时代特征的胃对物馆“破烂”。直至2024年初,艺术这些城中村的家和记忆碎片第一次被集中展览,他们为其取名为“捡来的城中村巨博物馆”。 “捡来的胃对物馆博物馆”位于广州海珠区的怡乐社区内,是艺术一处占地40余平米的平顶房,里面堆有老式摆钟、破碎的瓷器、大头贴等旧物。最显眼的是博物馆四周外墙贴满的铝制门牌,蓝色的,绿色的,密密麻麻,数量达2100多块。 博物馆开幕后的两月内,南方周末记者4次对话这对城中村艺术家。如今的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家庭与其他艺术项目,褪去了些许年轻时对于“城中村艺术”的狂热,但那段岁月,对他们的影响一直都在。 以下由南方周末记者根据陈洲的讲述整理: 博物馆展览开幕后几天,晓静的学生发来消息说,我们前一晚上热搜了。我们觉得很奇怪,我都多少年都没上微博了,爬起来看,有篇报道我们城中村博物馆的文章点击量有五六千万。没想到反响这么好,可见很多人对此是有共鸣的,或许跟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有关。 有哥们儿通过报道看到了我们做的东西,问我去到城中村怎么跟他们打交道的。我突然觉得很难回答,因为你会很难理解,我本来就是跟他们一样的人。 我1973年在安徽大别山区的一处农村出生。我们小时候,初中考高中非常难,一个班六七十个人中,也就两三个孩子能上高中,可以说95%的孩子都没有学上,就背井离乡,到处打工。我哥和我弟弟读到十几岁都辍学打工了。有一年,弟弟去沈阳打工,借点盘缠就上路了,等他回到家身上都长跳蚤了,我特别心酸,触动太深。 后来“打工潮”来临,想发展就得追求“打工和远方”,我那些同学差不多都出去打工了。我哥有时一年只回一次家。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腊月天里,下雪天,我们就朝山顶上望,等他回家。我那时候就想,我绝对不能打工。 我太太家庭条件比我好,她在江苏的一个县城长大。我之前跟她开玩笑说,我要是没考上学,肯定也找不到她,可能就是一个整天在她家门口休息的工人。我有很多这种荒诞的想象。 我俩都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毕业之后去了法国留学,那个时候我们不想跟家里人要钱,留学的七年里,有六年都在做兼职。我在超市做过搬运工、开过货车,也当过洗碗工,我太太做服务员,我们都有一股“底层精神”。 所以城中“我跟他们是一样的人”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乌兰察布市市长奇飞云:发展文旅,要将“爆红”变“长红”
- 日照151名特殊儿童参与特奥日趣味运动会
- 日照二季度征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6.88亿元
- 国际啦啦操精英赛场地搭建与设施到位
- 透过100则相亲对象分析视频,窥见101种欲望|记者手记
- 日照实施“旅游富市”战略见成效
- 日照6个省级统贷棚改项目获批复 总投资65亿
- 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今晚开唱
- “被精神病”:公众焦虑中的认知分歧
- 日照公布外国人来华工作工资收入标准
- 这个校车司机胆忒大车辆完全损坏还脱审
- 日照食安及“五小行业”规范管理实现全覆盖
- 2024年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财政补助增加30元
- 黄海晨刊牵手网易讲好“日照故事”
- 世界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把科技的种子植进故土
- 日照客车“自燃”事件原因是空调软管爆裂
- 广州地铁开售个人广告成“e人天堂”,求职男获五十多企业加好友
- 世界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把科技的种子植进故土
- 雷阵雨来了,但日照本周气温依然不低
- 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市参与人员动员大会召开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