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六七小时横穿两次上海,三位上班族曾经的极端通勤
在极端通勤中,每天每一趟交通工具都要精确时间。横穿 (农健/图) 除了身份证开头的两次数字,家人世代生活在上海金山区朱泾镇的上海金萱觉得,自己其实很难与“上海市民”这个身份产生联系:30岁的位上金萱不会说上海话,她所生活的班族地方,出了门是曾经一条两车道的马路,把一个又一个建着低矮小屋的极端通镇子串起来,每个镇子之间,每天还有成片的横穿工厂和绿油油的农田——也有新建的商品楼盘,挂着“公园级生活”的两次广告吸引买家。 如果从家门口出发,上海前往印象中那个上海,位上金萱要先骑上一段电动车,班族来到镇汽车站,曾经在这里换乘高速巴士,到达50公里外的虹桥机场站转地铁,坐26个站,出站搭乘园区班车,下了车再步行一段距离,总共走上100公里,单程花费近3个半小时、票价18元。 2019年5月,金萱决定转行,从金山区工厂里的质检员变成杨浦区的写字楼白领,这段100公里的路,是她要跨越的第一步。一周5天,每天往返200公里,至少6个半小时,她走了近一年。与之对应的是她每月拿到手的工资:4125元。 她原以为自己只是这个超大城市中一个小小的褶皱,直到2022年9月2日,她把这段上班经历发上社交网络,立刻登上微博热搜。“之前看网上其他人分享的通勤时长,都是来回2-3个小时,当时觉得,应该没人比我的通勤更长了。”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但很快,金萱的朋友认出了她,将她拉进了一个金山的通勤群。她才意识到,原来周围有很多同龄人和她一样,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极端通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44个主要城市中,单程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的“极端通勤者”总计超1400万人,占比达13%。而在上海,这个数值达到了18%。 在“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中,平均通勤的空间半径为38公里,这代表了城市交通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对个体通勤者来说,平均通勤距离为9.4公里,远超单程距离不高于5公里的“幸福通勤”标准。报告统计发现,2021年,上海市的平均单程通勤耗时为40分钟,较2019年减少两分钟,平均单程通勤距离则达到9.5公里,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二。 该报告的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心主任付凌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极端通勤,不仅降低通勤者自身的生活品质,也在增加城市运行成本,如加重交通拥堵或者更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在城市的规划、建设或管理中,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给罗翔写信的年轻人:“父亲坐过牢,但我有个警察梦”
- 大模型应用竞争转写赛道,比谁更能“听懂”音视频
- 多个新组建中央机构的一把手亮相丨时政周报
- 基于自毁型结构的新型智能标签,人造病毒载体制造新方法丨科创要闻
- 法官、检察官不宜再称“干警” 丨法眼
- 市监局通报“秀山县中医院食堂盒饭现鼠头”:经认定为老鼠头
- 中小电商迁徙记:淘宝、拼多多还是抖音?往流量多的地方去
- 一线城市仅剩1家门店,陈赫创办的贤合庄火锅门店继续收缩
- 打喷嚏也骨折?他们只想做普通人丨硬核唠科
- 跳最疯的舞,蹦最“老”的迪:叛逆老人活在沈阳劳动公园
- 猪企为何进军光伏?
- 涉案金额近1亿,全国首例利用直播打赏洗钱案告破
- 现场直击丨土耳其地震中的国际救援
- 徐州出台商品住房补贴政策
- 世台联对打假球中国球员开罚单 梁文博、李行终身禁赛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金柱接受审查调查
- 价格大面积倒挂,白酒业挤泡沫
- 印尼学者伟珍玉:“东盟不是大国之间的‘战场’”丨亚太群英荟
- 40℃,40℃,40℃……“火炉”北京
- 经受“五一”考验,淄博被流量重塑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