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两座城”:从“去澳门”到“来横琴”
站在澳门看横琴,两座金融岛上高楼林立。去澳供图/刘昱涵 海风掠过,横琴天沐河碧波荡漾,三代人河北岸横琴“澳门新街坊”的两座27栋白色高楼格外亮眼。这是去澳内地第一个专门为澳门居民打造的综合性民生项目,集居住、横琴教育、三代人养老、两座医疗等功能于一体。去澳 走进“澳门新街坊”,横琴时不时就会遇到过来看房的三代人澳门人。2023年最后一天,两座邓宇浩和父母一起到横琴看房,去澳“当天就毫不犹豫买了”。 环境、价格、距离和生活舒适度,是吸引他们买房的主要因素。 澳门地小人多,总面积不足33平方公里,却生活着逾68万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我们在澳门的房子太挤了。儿子还没结婚,房子是个大问题。”邓宇浩的妈妈说,“父母都是为孩子着想。” 邓宇浩在横琴购置的是一套八九十平米的二居室,总价约250万元人民币。而他们先前在澳门的房子只有三十多平方米,目前可以卖三百多万港币(澳门房屋买卖用港币结算)。 “这边的房价比澳门便宜,以后会有对接澳门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学校、长者服务中心和商铺。从澳门搬到横琴,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了。”为了提前融入横琴,每次过来办手续时,邓宇浩一家都会在横琴逛一逛。 横琴与澳门一江之隔,距离最近处,只有187米,总面积是澳门的三倍。随着琴澳越走越近,不少澳门人将目光投向横琴。 横琴边检站执勤七队教导员尹飞在口岸工作19年,目睹了越来越多澳门人走进横琴,“如今,澳门单牌车已占口岸出入境车辆七成左右,意味着有更多澳门居民选择到横琴工作生活”。 横琴“澳门新街坊”,过来拿房产证的澳门青年邓宇浩。图/南方周末记者 王航 和往常一样,傍晚六点多,在横琴工作的澳门人陈伟良开车经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进入澳门。在落日余晖中,陈伟良驱车驶过莲花大桥,在晚饭前抵达位于氹仔的家。 差不多同一时刻,在横琴买房十余年的陈又岚从澳门返回,在口岸南侧的公交站台等待开往横琴上村的公交。陈又岚的挎包里,装着从澳门买的熟肉和水果,这是横琴封关运行带给她的新“福利”。 往返横琴和澳门的这条路,邓宇浩以后要常走了。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开通后,他可直接搭乘轻轨,到自己工作的新濠影汇。 2024年4月9日15时,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随车人员验放厅正式启用,乘坐9座(含)以下非营运小型客车的随车人员,均可从随车人员验放厅通关。 这一消息,让每日往返琴澳两地的陈伟良很开心。 “之前我带着一家老小通关时,老人和小孩可以随车过关,但我老婆却要兜一大圈从旅检大厅过。过完关后,我还要开车绕到出口处接她。”陈伟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随车人员验放厅就在车道旁边,等到我差不多过关时,她再下车过检就行。中间基本上不会有时间差。” 陈伟良是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副主任。2019年,澳门街坊总会入驻横琴,为在此居住的澳门居民提供澳门模式的养老服务。陈伟良的办公地点也转移到了横琴。 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横琴口岸新通关大楼。图/南方周末记者 王航 坐落在莲花大桥桥头的横琴口岸新通关大楼,庄重大气,两侧是四栋逾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口岸对面充满葡国风情的励骏庞都广场,已成为横琴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但就在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地。 2005年,刚刚完成入警训练的尹飞被分配到横琴口岸工作。坐上开往横琴2024年:
新横琴和澳门“像在同一城市”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蒋超良接受审查调查
- 日照港铁运公司职工精彩演绎“阳光故事”
- 日照市城镇居民养老医保实现合并缴费
- 日照港股份一公司认购晨刊爱心白菜12万斤
- 口服砒霜,新型破伤风针,AI引导心脏消融术……医疗大爆发
- 市中心血站获卫生工作创新金点子奖
- 大胆司机“组团”违章
- 日照已于19日开始试供暖
- 春季森林高火险区域不断扩大:“南北并重”
- 日照海事局创建“学习型”组织见成效
- “陌生”的呼救 “熟悉”的真情
- 日照市区公交校车多为新车且一人一座
- 森林覆盖率超25%,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 日照11万名志愿者街头过节
- 市网球协会会员自凑菜款买爱心菜
- 市土地开发公司义购10万斤爱心菜
- 香港红馆演唱会大屏坠落案续审,控方称负重点超重逾100%
- 中瑞集团冒雨义购爱心白菜
- 边防官兵跑到红旗村搬运爱心菜
- 红旗村菜农们最怕雨夹雪
- 搜索
-